日前,由乔治费歇尔精密机床(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F加工方案”)主办,天津轻工职业学院和中科赋能创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赋能教育·融合未来——GF加工方案教育行业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在天津开幕。大会以“深化产教融合,激发创新动能”为主题,吸引了150余位政、行、企、校、研代表共同探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实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规格开幕:锚定产教融合国家战略 共绘产教融合新蓝图
开幕式上,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副处长张仁刚致欢迎辞,肯定大会对区域职教发展的示范意义。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指出: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具有天然联系,也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交汇点。GF加工方案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项目,为“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加速‘教育链、产业链、就业链、创新链’四链协同,以及推动学生‘在真实机床上解决真实问题’提高就业适配性,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王继宏强调:“破解‘最后一公里’鸿沟的关键在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院长李云梅在致辞中分享了学校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天津轻工以‘产业需求引领教学改革’为核心,与GF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实现‘课堂即车间、教师即工程师、作品即产品’的深度融合。“依托‘鲁班工坊’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300余名学员,输出中国职教模式与技术标准。
GF加工方案亚太区总裁陈以祥宣布战略升级:“GF加工方案中国产教融合中心”正式成立,将作为GF加工方案官方窗口全面统筹教育领域合作,深化‘产-学-研-用’生态闭环。”他提出未来聚焦三大行动——深化协同育人、共建创新平台、赋能师资生态。
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副处长张仁刚致辞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副会长杨晓春致辞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王继宏致辞
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院长李云梅致辞
GF加工方案亚太区总裁陈以祥致辞
主旨与专题:前沿实践教育变革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天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会长戴裕崴提出“职业教育要动态匹配和支撑产业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强调“产教融合需贯穿教学全流程”;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孙涛博士分享人工智能赋能新工科案例。
企业实践:GF加工方案中国区销售总经理杨军介绍五年成果——与全国数十所院校共建实训基地,输送数千名智能制造人才。
国际经验本土化:REGO-FIX、海克斯康、海德汉、巴索等企业代表分享数字化智造、绿色切削技术应用;中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专家张立东分享对接欧洲先进制造业、头部央企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经验,同时呼吁构建“研发-转化-育人”闭环生态。
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副主任李杰分享“CDIO教学模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何小海分享“教育部-瑞士GF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经验,借力国际产教融合助推精密制造产业发展的“漳州实践”;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装备学院院长石皋莲介绍“GF智能制造创新基地”建设经验;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京展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群”成果。
校企协同破解技术难题:北方导航高级工程师周正浩介绍GF自动化产线应用和产业端未来人才规划;北京星航高级技师朱达提出“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联合高校开发多轴数控虚拟仿真系统,培训周期缩短50%”;天津鹏翎集团副总裁徐峰分享GF机床应用案例:“校企联合开发的汽车零部件加工方案成本降低10%,成为核心工艺。”
机制创新:机制行动并举,揭榜挂帅落地
大会重磅发布“GF加工方案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并成立专家委员会。
授牌仪式: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获授“GF加工方案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及“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单位”,成为区域协同枢纽。
专家聘用:宋放之、宋军民、徐国胜、何小海、石皋莲、禹诚、王宝龙等权威教育领域专家加入“GF加工方案产教融合专家委员会”,为技术攻关与课程开发提供智库支持。
揭榜挂帅:GF加工方案联合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等17所院校,围绕“电加工效率优化”“五轴加工技术”等5大技术课题展开校企联合攻关,标志着“企业出题、院校答题”的创新模式全面落地。
中科赋能创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李海霞发布“GF加工方案产教融合工作机制”
授予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GF加工方案中国产教融合中心专委会秘书处单位
授予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GF加工方案中国产教融合中心实践基地

调研参观:深化合作,展望未来
3月26日,与会嘉宾前往GF加工方案江南网页版登录入口示范基地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GF加工方案中国区销售总经理杨军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产教融合是慢的艺术,更是需要共同浇灌的事业。未来,GF加工方案将持续搭建‘真题真做’的桥梁,赋能中国智造”。

大会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共享与机制创新,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双向赋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一步。
|